|
花生焦斑病常用的防治措施 |
|
花生焦斑病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遇适宜条件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寄主。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该菌生长温限8-35℃,最适28℃,高温高湿有利于孢 |
|
|
|
防治花生根颈腐病常采取的措施 |
|
症状: 我国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辽宁、安徽、海南、广东等省发生较重。苗期染病,先侵染子叶,造成子叶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根颈处,初生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根颈扩展 |
|
|
|
什么方法能治花生芽枯病毒病 |
|
花生芽枯病毒病主要由花生田烟蓟马(Thripstobaci)等4种蓟马传毒。主要发生在、广西,最高发病率达20%。病株顶端叶片出现很多伴有坏死的褪绿环斑或黄斑,常沿叶柄或顶端表皮下的维管束变为褐色 |
|
|
|
防治花生条纹病毒病必须注意的问题 |
|
症状: 安徽以北花生区发病率50%以上,常年流行,减产20%。花生染病后,先在顶端嫩叶上现褪绿斑块,后发展成深浅相间的轻驳状,沿叶脉形成断续的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斑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发病早的 |
|
|
|
花生茎腐病可采用什么方法治 |
|
花生茎腐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棉色二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种子上越冬。病土、带病残体土杂肥和带菌种子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 |
|
|
|
防治花生疮痂病可采用的措施 |
|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茎部。叶片染病叶两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点,边缘稍隆起,中间凹陷,叶面上病斑黄褐色,叶背面为淡红褐色,具褐色边缘。叶柄、茎部染病初生卵圆形隆起的稍大病斑,长约3mm,多数病斑 |
|
|
|
防治花生冠腐病常用都方法 |
|
症状: 又名黑霉病、曲霉病。多在苗期发生。茎基部染病先出现稍凹隐黄褐斑,边缘褐色,病斑扩大后表皮组织纵裂,呈干腐状,最后仅剩破碎纤维组织,维管束的髓部变为紫褐色。病部长满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
|
|
|
防治花生褐斑病需注意的问题 |
|
症状: 又称花生早斑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斑较黑斑病大而色浅,叶正面呈暗褐或茶褐色,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进病斑上可见灰褐色粉 |
|
|
|
花生丛枝病怎么防治见效 |
|
花生丛枝病通常在花生开花下针时开始发生。病株枝叶丛生,节间短缩,严重矮化,多为健株株高1/2,病株叶片变小变厚,色深质脆,腋芽大量萌发,长出的弱小茎叶密生成丛,正常叶片逐渐变黄脱落,仅剩丛生的枝条 |
|
|
|
花生黑斑病的防治要点 |
|
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1)叶片: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毫米,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 |
|
|
|
如何预防花生白绢病的发生 |
|
防治花生白绢病,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拌种:多菌灵、萎锈灵、咯菌腈
2.发病后:用萎锈灵、戊唑醇淋施
因是土传病害,较难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并配以必要的农业措施, |
|
|
|
秋花生落针后如何追肥 |
|
秋花生落针后因天气干旱和昼夜温差大而影响豆荚发育,使豆荚不饱满,如果在秋花生落针后多次进行叶面追肥,从叶面补充养分,提高秋花生植株的营养水平,就能增强秋花生植株抗干旱和适应昼夜温差大的能力,使豆荚 |
|
|
|
应对花生网斑病怎样用药 |
|
花生网斑病常在花期染病,先侵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不透过叶面。阴雨连 |
|
|
|
花生蚀叶野螟能用什么方法防治 |
|
花生蚀叶野螟幼虫吐丝卷缀叶片,在卷叶内啃食叶肉;只剩叶脉,影响结荚。成虫体长9mm左右,翅展20一22mm。全身近橙黄色,头部中央有1条黑线,复眼黑色。前翅外缘具暗棕色宽带,翅中部有2个暗褐色相连 |
|
|
|
怎样解决花生烂种的问题 |
|
春花生播种后出苗前,常发生烂种,严重的高达10%-20%,造成不同程度缺苗断垄。病因 一、种子质量差或贮藏不当,或贮藏期过长。二、地热低洼、土壤粘重、质地差、土壤含水量高,种子出苗时间长,整地不实 |
|
|
|
花生斑驳病毒病的发病特点 |
|
花生斑驳病毒病发生普遍,是整株系统性侵染病害,发病株率25%以上,减产20%左右。病株矮化不明显或不矮化。上部叶片形成深绿与浅绿相嵌的斑驳、斑块或坏死斑,常在叶片中部或下部沿中脉两侧形成不规则形或 |
|
|
|
花生田有端大蓟马怎样用药治 |
|
成虫、若虫以挫吸式口器穿刺挫伤植物叶片及花组织,吸食汁液。幼嫩心叶受害后,叶片变细长,皱缩不开,形成“兔耳状”。受害轻的影响生长、开花和受精,重则植株生长停滞,矮小黄弱。花受害后,花朵不孕或不结实 |
|
|
|
预防花生叶斑病怎样用药 |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 |
|
|
|
花生田棉铃虫怎样用药治见效 |
|
花生田棉铃虫以幼虫食害花生的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尤其喜食花蕾,影响受精和果针入土,造成大幅度减产。
防治方法 (1)在卵盛期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查20一25株花生,当有虫株率达到5一10%时, |
|
|
|
花生立枯病及纹枯病的有效药剂预防法 |
|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表越冬,菌核次年萌发菌丝侵染花生,病部长出菌丝接触健株并传染,产生的菌核可借风雨、水流等进行传播。该菌生长温度范围10-38℃,最适28-31℃。菌核在12-15℃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