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榆牡蛎蚧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卵形,半透明。触角较小,具有2根长毛;头胸部狭窄,腹部第二至第四节,具有高度硬化的齿突,体长2.O~2.5毫米,黄白色。皮肤除臀板外为膜质,臀板黄色。雌介壳狭长;前端尖狭,后端逐渐增阔,末端圆形,背面隆起,有明显的横纹,弯曲或直,暗灰色或紫色,蜕皮壳位于前端,橙色或红褐色;雄虫体长形,长1毫米左右,黄白色;翅透明,淡紫色,翅1对,翅展1.3毫米左右。触角连珠状,淡黄色。足淡黄色,胸部淡褐色,腹部末端有长形交尾器;雄介壳狭长,质地和色彩同雌介壳,长1.6毫米左右。
卵:椭圆形,乳白色,长0.3毫米,半透明。
若虫:椭圆形,较扁平,淡黄色,体长0.3~0.4毫米。腹部末端有较长尾毛2根。若虫蜕皮后,开始分泌蜡质,并与蜕下的皮形成介壳;雌若虫蜕2次皮,共三龄。第三次蜕皮即为成虫;雄若虫蜕2次皮,先变为蛹,再羽化为成虫。
蛹:裸蛹,长椭圆形,黄褐色。
橄榄榆牡蛎蚧为害特点:
以若虫、成虫寄生在枝杆上,吮吸汁液危害;以向阳避雨的部位最多,常喜密集在枝杆表面寄生,严重时,影响花木正常生长。目前,某些国家已将此虫列为检疫对象之一。
橄榄榆牡蛎蚧发病规律:
年发生l~2代,以卵在母体介壳下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孵化,约经1个月若虫老熟。雌性若虫在7月上旬变为雌成虫。雄性若虫电在7月上、中旬羽化为雄成虫。雌雄交尾后,于8月上旬开始产卵,至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约50天。每头雌虫产卵90~1 000粒,多发生在向阳避雨的枝条上。从当年8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止,长达270天左右。初孵若虫活动性较强,常沿茎杆不断爬;选择适当的处所固定危害。
橄榄榆牡蛎蚧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虫枝,集中烧毁。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紫蛎蚧黄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
3、药剂防治:若虫孵化期,可喷施50%杀螟松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l 000~1 500 倍液;冬春可喷渡美1~2度石硫合剂,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