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野火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花、蒴果和种子。叶上症 状初为水渍状圆形褪色的小斑点,后来斑点扩大,中心变成褐色,周围有一圈很宽的黄绿色晕环,于幼苗期或气候潮湿时最为明显,直径可达1~2厘米。病斑合并后成不规则的大斑,上有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有薄层溢脓,干燥后病斑褐色部分枯焦破碎,穿孔脱落。在多雨潮湿,幼苗密集的情况下,病害蔓延迅速,往往引起幼苗成片腐烂,倒伏死亡,如被野火焚烧状。茎、蒴果、萼片发病后,上面生有不规则形的小斑,初呈水渍状,以后变褐枯死。茎上病斑略下陷,黄晕圈则不如叶上显著。
二发病原因
高湿情况并且温度达29~30℃时,最利发病;如天气干燥,病害就受抑制。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细菌的传播,而且易在植株上造成伤口,诱致病菌侵入,因此,常在大风雨后严重发病。发病除决定于菌源及气候条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寄主的抗病能力和栽培条件。一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烟株生育后期生长过旺的植株感病性高。在施肥较多的烟田,如植株打顶过早或过低,也都会促使发病严重。
三防治
1防治此病应从杜绝菌源及苗床清洁着手,结合栽培措施,促使烟草健壮生长。
2实行合理轮作的制度;发病田块的烟草收获后要深耕翻土;对带病烟秸应在翌春前处理完毕。
3须采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等措施,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合理施肥灌水对防治病害,也有一定作用,应根据烟田土地肥力、施肥和植株生育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打顶,以免植株生长过于密蔽,降低抗病能力。早期发现少量病叶,应及早摘去或提早采收脚叶,以防蔓延;
4化学防治 用50%氯溴异氰尿酸1000-1500倍液或用浓度200单位/毫升的农用链霉素,每百平方米喷药16斤左右,每周喷施一次,连续喷3~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