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为害草地和草坪的金针虫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和宽背金针虫等。金针虫主要咬食种子、幼苗和根,也可将身体钻入根或根茎内,使幼苗枯萎甚至死亡。下面小编就沟金针虫及细胸金针虫的识别及防治作下简单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形态识别
(1)沟金针虫
成虫为雌雄异型。雌虫体长16~17mm,宽4~5mm;雄虫体长14~18mm,宽3.5mm。雌虫身体扁平,深褐色,密被金黄色细毛,密布刻点。雌虫触角11节,雄虫触角12节。3对足较细长。
卵长约0.7mm、宽约0.6mm,近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初孵时体乳白色,头及尾部略带黄色,体长约2mm、后渐变为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最宽处4mm,体金黄色、稍扁平,体表有与体色相同的细微毛、坚硬、有光泽。尾节黄褐色,背面有近圆形的凹陷、密生细刻点。
雌蛹长16~22mm、宽约4.5mm,雄蛹长15~19mm、宽3. 5mm,腹部细长,尾端自中间裂开、有刺状突起,初蛹淡绿色、后渐变深。
(2) 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细长,长8~9mm、宽约2.5mm,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有光泽。头部、胸部黑褐色、触角红褐色。前胸背板略呈圆形、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鞘翅长约为头胸长的2倍,暗褐色,密生灰黄色细毛。足赤褐色。
卵圆球形,直径0. 5—1mm,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细长,圆筒形,长约23mm、宽约1.3mm,淡黄色、有光泽。头部偏平,口器深褐色。尾节圆锥形,背面前缘有1对褐色圆斑,其后面有4条褐色细纵纹。
蛹长8~9mm,纺锤形。初期乳白色、后期颜色变深,复眼黑色,口器淡褐色,翅芽灰黑色。
【2】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1)沟金针虫
3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在地下20~80cm 深处越冬。在生长季节,几乎任何时间均可发现各龄期幼虫,4月份为为害盛期;5~6 月份当10cm深处土温达19℃以上时,幼虫又潜入地下13—17 cm深处隐蔽,盛夏潜入更深处直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温降至18℃时,幼虫又返回地表层为害;11月份以后土温降至1.8℃以下时潜入深处越冬。
(2) 细胸金针虫
2~3年发生1代,极个别1年1代,以成虫、幼虫在土层20~40cm深处越冬。幼虫在秋季为害,冬初潜入土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具趋旋光性、假死性,对腐烂植物亦有趋性。
以上两种金针虫在春季4月份和秋季9~10月份为害重,土温升高时即潜入土壤深层栖息。沟金针虫适于在旱地生存,但土壤湿度也需在15%~18%;细胸金针虫则以20%~25%的土壤湿度为适,甚至短期积水反而有利。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沟金针虫发生较多的草地应适时灌水,保持草地湿润状态可减轻为害。而细胸金针虫较多的草地,要保持草地适当的干燥以减轻为害。
②诱杀防治 细胸金针虫成虫对杂草有趋性,可在草地周围堆草诱杀,在草堆内撒入触杀型农药,可以毒杀成虫。
③药剂防治 建议使用地虫消、迪虫菁或火吉进行防治。
更多园林植保请点击链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