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农药招商     肥料招商     种子招商     品牌汇     产品库     企业库     农资维权     行业资讯     农资展会     肥料价格     
农资价格 | 热门产品 | 诚信厂家 | 农资商情 | 爆光台 | 经销商智库 | 农资营销 | 技术专题 | 人才招聘 | 病虫害图谱 | 植保百科 | 农资商城 | 农资维权 | 农资商机
杀虫剂 | 杀菌剂 | 杀螨剂 | 除草剂 | 调节剂 | 拌种剂 | 氮肥 | 磷肥 | 钾肥 | 复合肥 | 复混肥 | 冲施肥 | 叶面肥 | 水溶肥 | 菌肥 | 大田种 | 蔬菜种 | 瓜果种
好农资网战略分站开放加盟
 
好农资网 > 农资信息 > 植保百科 > 小麦穗期病虫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小麦穗期病虫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http://haonongzi.com   发布日期:2018-2-6 16:57:42   来源:网络

    

    小麦穗期病虫害有哪些特点?如何防控小麦穗期病虫害?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户来说,了解这些信息对于保障小麦产量、提高麦粒品质、减少农药用量非常重要。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麦穗期病虫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供大家参考。

小麦穗期病虫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1、小麦穗期病虫爆发致灾的特点

    盐城市地处沿海,有里下河、沿海和黄淮三个不同的生态区,南北跨度长,达300公里,小麦病虫种类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灰飞虱、麦蜘蛛和粘虫等7种。而发生面积大、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危害最大的是穗期的“两病一虫”,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麦穗蚜。其发生危害特点表现为:

    1.1 赤霉病成灾频次加大,危害程度重、病症类型多

    1.1.1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区域北扩 总趋势是成灾频次加大,危害愈来愈重。从1951年以来至20世纪末,本地区赤霉病大流行的年份有8次,平均6年多流行一次,从2001~2015年15年间,大流行频率明显增加,先后于2003、2010、2012大流行,平均4年多流行一次,特别是2012年为近34年来发生最严重的年份。位于淮北麦区的响水县,赤霉病常年不发生或发生很轻, 2010年响水赤霉病的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5.9%,病穗率平均为10.8%;2012年发生面积为46.95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00%,其中病穗率31%~40%的面积有0.3万亩。

    1.1.2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 2003年全市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310.0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8.7%,病穗率大于50%的面积占16.6%,病穗率30%~50%面积占22.2%,病穗率10%~30%的面积占36.1%,病穗率1%~10%的面积占25.1%。2010年赤霉病发生程度仅次于2003年,发病面积462万亩,占种植面积91.4%,病穗率大于50%的面积占7%,病穗率30%~50%的面积占15.1%,病穗率10%~30%的面积占34.7%,病穗率1%~10%的面积占43.2%,未治田块病穗率46.1%,病指26.95。2012年是近34年来发生最为严重的年份,发病面积488.2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0.2%,病穗率大于40%的面积占21.6%,病穗率30%~40%的面积占19.2%,病穗率10%~30%的面积占36.0%,病穗率1%~10%的面积占23.2%,未治田块病穗率76.4%,病指51.85。

    1.1.3显症期早,穗腐、颈腐、秆腐并发 2012年为赤霉病大发生年份, 5月2日部分田块查到赤霉病病穗, 5月1日前扬花的小麦田在5月8~10日普遍显症,比常年早10天左右,之后田间病情迅速上升,5月12日最高病穗率达93%。且30%左右的高感品种田块穗腐、颈腐、秆腐并发,加重了危害损失程度。同年,建湖县调查,田间颈腐率平均高达12.64%,明显高于大发生的2010年,产量损失严重。穗腐、颈腐、秆腐混合并发更加重了赤霉病的危害程度。

    1.1.4区域间、品种间发生危害差异性大 地区之间南重北轻,如大流行年份的2012年,南部东台市未治田块平均病穗率88.6%,病指51.50,病穗在10%以下的面积仅占13.2%,而北部响水县未治田块病穗率45.5%,病指26.8,病穗率在10%以下面积占94.7%,前者病穗率、病指分别是后者的1.95倍和1.92倍。尽管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尚无明显高抗的品种,但品种之间发病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总体上是春性品种轻于半冬性品种。2012年调查未用药田块,扬麦13、郑麦9023、扬麦16、宁麦8号、扬麦11、扬辐麦4号病情指数分别为55.75、53.30、45.50、32.75、31.75、24.75;2013年调查矮抗58、郑麦9023、新麦208、淮麦18、淮麦20、扬麦13病指分别为44.79、3.44、1.58、1.65、1.08、0.55。从大面积调查结果来看,在赤霉病重发年份,春性品种中以扬麦11、扬麦14、扬麦18、扬麦20、宁麦13、扬辐麦4号发病较轻,半冬性品种发生均较重。

    1.2 小麦白粉病重发区域南移,盛发期提前,不同茬口、品种间病情差异较大

    小麦白粉病在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快,病害发生严重。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植株幼嫩,抗病力低,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的田块,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1.2.1危害区域南扩,重发生常态化 2010年以前小麦白粉病重发区域主要在中、北片的建湖、阜宁、滨海和响水四县,南片东台、大丰区域病情一直较轻,但自2010年以来南片区域发生程度逐渐加重,2015年各地白粉病自然发生程度均为近10年来最重。从常发区来看,小麦白粉病近年来连续重发,阜宁县1991~2000年大发生的年份有6年,2001~2010年大?l生年份有8年,2011~2015年则连年都达大发生程度,近5年来,阜宁县系统田最终病株率分别为69.0%、88.5%、91.0%、100.0%、100.0%,病叶率分别为52.33%、76.58%、76.55%、86.45%、81.11%。

    1.2.2盛发期提前,稻茬麦重于旱茬麦 2014年响水县系统田于3月15日始见, 4月上旬病情开始上升发展,4月6日病株率12.8%,病叶率4.2%;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4月13日病株率77.3%,病叶率29.8%,比常年早5~7天;4月下旬末病情急剧上升,5月初达发病高峰;4月13日旱茬麦病株率4.9%,病叶率1.6%,稻茬麦病株率67.6%,病叶率26.2%;5月20日调查,旱茬麦病田率81.3%,病株率38.6%,病叶率20.2%,病指6.2,发生程度较轻;稻茬麦病株率95.7%,病叶率86.9%,病指30.8,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

    1.2.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2014年响水县5月10~15日调查,郑麦9023病株率和病叶率均为100%,病指达55.6,病菌已侵染至穗部;烟农19、淮麦19、济麦22、淮麦20平均病株率分别为81.9%、72.6%、45.3%、37.8%,平均病叶率分别为69.4%、63.8%、32.7%、22.5%,病指分别为26.2、22.6、10.2、8.3。

    1.3 麦穗蚜间歇性发生,部分年份发生较重

    2010年以来,与病害相比,麦穗蚜为间歇性发生,部分年份发生较重,2011年和2014年麦蚜虫前期达偏重~大发生程度,其中,2011年前期蚜量高,发生普遍,危害时间长,如射阳县4月25日有蚜田率91.7%,百株蚜量上升至167.1头,大丰区同期调查,有蚜田率100%,百株蚜量达331.54头,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2013~2014年,冬、春季气温持续偏高,小麦蚜虫发生早,发生普遍,蚜量高,发生程度亦重于常年。3月底田间蚜量激增,全市平均百株蚜量达259.2头。4月上旬,蚜量发生进入高峰期,全市平均百株蚜量为524.2头。

    2、小麦穗期病虫害致灾成因

    在近年的小麦生产中,受多年连作、秸秆全量还田、少免耕面积扩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田间病害的菌源量不断累积,加之小麦品种更新迅速,综合抗病能力,特别是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小麦群体偏大,也对病害流行较为有利。

    2.1 菌源充足,具备了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 本地区常年稻桩子囊壳查见率高,尽管年度之间相差较大,但均能满足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南部东台市近17年平均稻桩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17.2%、3.9%,大流行的2003年、2010年、2012年3年中只有2010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均超过常年水平,分别为39.4%,8.7%,是常年的2.3倍、2.2倍,而2003年、2012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均明显低于常年水平,2003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11.0%、1.9%,是常年的64.0%、48.5%,2012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只有2.2%、0.2%,是常年的12.8%、5.7%。

    2.2 气候适宜,满足了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气候偏暖,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间温度明显上升, 2000~2014年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为15.1℃,比1954~1999年均值高0.8℃,5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为17.7℃,比1954~1999年均值高0.6℃,年度之间赤霉病发生轻重,取决于小麦扬花期前后的气温和雨量。2012年,在小麦抽穗前连续4天降雨(4月18~21日),田间湿度大,有利于子囊壳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和积累,4月下旬平均温度高达18.9℃,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高的年份,在中南部地区小麦于4月25~27日普遍扬花期间,4月25日降雨达15.4 mm,当北部响水等地于5月1~3日大面积扬花时,4月29日起连续3天降雨,雨后两天出现雾露天气,加上降雨期间温度偏高,有利于病菌侵入,5月4~13日,10天中有5天有雨,雨量虽不大,但平均气温高达21.4℃,为历年同期最高,田间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条件加速了病菌扩展和再侵染。2010年小麦抽穗扬花前,雨水多、雨量大,4月11~22日间12天内有8个雨日,降雨量65.9 mm,土壤含水量大,田间湿度高,小麦大面积扬花期间,4月26日、28日有雨,小麦灌浆期的5月5~18日,14天内有6个雨日。2003年亦是如此,小麦抽穗扬花前的4月11~24日,14天内有9个雨日,雨量53.4 mm,小麦大面积扬花期间,4月25日、28日、29日3天有雨,小麦灌浆期的5月3~19日,17天有12个雨日。

    2.3 栽培方式变化,促进了致病菌源的形成积累 本地区多为小麦-水稻轮作,亦有小麦-玉米、棉花轮作,且普遍推广免耕或浅旋耕,特别是近年来推广小麦、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病残体在田间的大量积累,成为病害流行的菌源库。氮肥施用量高,群体密度高,田间荫蔽程度大、湿度高,均有利于赤霉病菌孢子的释放、侵染。小麦生育期推迟也是赤霉病流行频率升高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籼改粳和直播稻面积扩大,水稻收获期明显推迟,小麦11月才开始播种,持续时间达1个月左右,导致小麦越冬期苗小苗弱,尽管气候偏暖,但小麦生育进程仍然偏迟。小麦抽穗扬花期由20世纪80年代的4月下旬初推迟到下旬末,相差5~7天,扬花期温度明显提高,雨水多,满足了赤霉病流行的温湿度条件。

    2.4 品种抗耐性差异,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和危害程度 本地区南部的东台市、大丰区大部分种植南方育成的春性小麦品种,中部的盐都、亭湖区主要种植北方育成的半冬性品种,部分种植春性品种,而北部地区均种植半冬性品种。由于北方选育地以前很少发生赤霉病,对赤霉病的抗性总体较差,大多达高感级别。根据2014年调查,盐城市小麦种植面积552.93万亩,春性小麦154.05万亩,占总面积的27.9%,抗耐性较好的春性小??品种扬麦11、扬麦14、扬麦20、扬辐麦4号种植面积只有44.55万亩,仅占总面积的8.1%,此外,种植品种多,生育期不一,也增加了赤霉病流行的几率,2014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的品种多达31个。

    2.5 抗性菌株,降低了多菌灵的控制效果 1994年在江苏首次发现抗多菌灵的禾谷镰刀菌株(抗性比例为0.29%)后,至2002年抗性菌株比例有逐年缓慢递增的趋势,2002~2003年间抗性比例迅速上升至19.8%,并且在2003~2004年达到菌株抗性比例高峰,抗性比例为21.2%,随后3年抗性比例降低。但随着近年来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用药次数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比例逐年推高,在目前防治赤霉病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品种为主的情况下,以正常推荐药剂量防治,防效下降明显。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成因,和赤霉病有较大相似的地方,主要是受菌源、气候和品种的影响。

小麦穗期病虫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3、小麦穗期病虫防控集成技术

    3.1 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对策

    基于小麦穗期“两病一虫” 发生特点,一般年份,穗期病虫防控重点考虑赤霉病,兼顾白粉病、麦穗蚜,白粉病、蚜虫早发、重发的年份,可以提前用药防治一次。穗期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必须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遵循“两遍用药不动摇,三遍用药看需要”的技术要求。

    3.2 全面应用非化防技术

    3.2.1选用耐病性品种 不同品种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差异较大,一些高感品种如豫麦、郑麦、烟农等品种感病时间长,赤霉病流行风险大,防治要求高,自然危害重,因此要大力压缩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尤其是要控制或杜绝跨区引种,慎重种植烟农系列、矮抗58、华麦1号、郑麦9023等高感品种,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和危害程度。中、南部地区可选用宁麦13、宁麦16、扬麦13、扬麦20、扬麦22、苏麦188、苏科麦1号、扬辐麦4号、镇麦6号以及镇麦9号等品种,北部地区可选用本省选育的淮麦、徐麦等系列。

    3.2.2压缩直播稻面积 由于直播稻收获迟,易影响后茬小麦适期播种,通?^压缩直播稻面积,既可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还可避免因直播稻收割迟而造成小麦播期过迟,增加播种量,增加扬花灌浆期遇到高温、连阴雨的概率,从而降低赤霉病流行风险,减轻白粉病的发生。

    3.2.3搞好沟系配套 搞好三沟配套,田间垄间有纵向排水沟,串通排水沟的有横向导水沟;每匡田与导水沟联系着的有排水渠。麦田三沟配套,排水降渍,有利提高根系活力,一方面增加小麦的抗逆能力,另一方面创造不利白粉病、赤霉病的发病条件,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2.4推广机条播技术 推广机条播技术,控减用种量,适期播种时亩播种量10公斤左右,不超过12公斤,控减基本苗,减少麦苗密度,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性,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3.3 协调应用化学防治

    在小麦穗期,通过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混配液,达到一次施药防病、防虫、防早衰,实现保粒增重的目的。关键是:

    3.3.1适期防控。掌握主栽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一般年份即在小麦扬花初期(即10%植株扬花)开展第一次药剂预防,碰到气候特别有利或扬花初期将有强降雨的年份可提前到见花打药或齐穗期打药,隔 5~7天用第二次药,生育期迟的品种或高感病品种要做好第三次用药。雨前要突击防治,雨后要及时补防。由于小麦赤霉病的感病期长达 20天左右,灌浆初期的防治也要加强。

    3.3.2选准药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第一次用药可选择不含苯并咪唑类的单剂或复配剂,可选用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5%戊唑咪鲜胺、75%戊唑?百菌清;第二次可选用含苯并咪唑类的复配剂,可选用59.7%咪锰?多菌灵、42%甲硫?咪鲜胺、40%戊唑?多菌灵、28%烯肟?多菌灵、40%多?酮。不提倡单用多菌灵,减少苯并咪唑类药剂的用量,降低抗药性菌株频率。在白粉病重发年份,要加足防白粉病的药剂用量,药剂可选用40%环丙唑醇20 ml/亩、5%己唑醇80ml/亩、30%戊唑醇35g/亩、40%腈菌唑15g/亩、400g/L氟硅唑10ml/亩、12.5%四氟醚唑40ml/亩、50%醚菌酯10g/亩、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200g/亩、15%三唑酮70g/亩。在麦穗蚜发生较重的年份,药剂可选用10%烯啶虫胺40ml/亩、10%醚菊酯100ml/亩、25%噻虫嗪16g/亩、25%吡蚜酮30g/亩。

    3.3.3优化施药技术。用足剂量,目前赤霉病防治药剂的登记使用剂量均显不足,在赤霉病流行年份很难控制其发生危害,防治上应立足赤霉病大流行,用足剂量。用足水量,机动弥雾机不少于20公斤/亩,手动喷雾不少于30公斤/亩。使用先进药械,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大力推广弥雾机或电动喷雾器防治,担架式、背式弥雾机雾化程度高,药液在麦穗上附着率高,防治效果好。添加增效剂,为提高药效,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可在防病治虫药剂中增加助剂,可用5%白醋100ml/亩或有机硅10ml/亩。


好农资网微信扫一扫,天下农资尽在"掌"握


  关键词:小麦   

分享到:

关于好农资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我们的宣传

招商合作:好农资招商网  客户服务: 好农资招商网   好农资招商网   好农资招商网  
招商热线:15346599900 0371-55970067  电话:0371-55818951  农资营销群:56525670
Copyright©2010-2017 haonong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豫ICP备11010769号
本站所有页面设计、数据、版权均归好农资招商网所有,任何抄袭、仿造、镜像均属侵权行为,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好农资招商网由郑州中原区须水法律服务所做为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