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小麦赤霉病愈发严重!苏皖等地“拉响”预防警报
来源:化肥农药助手    2024-4-11 16:18:00
    

赤霉病作为一种流行性病害,是包括条锈病、白粉病在内,小麦面临的三大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型病害,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带有毒素而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其发生特点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一般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40%以上。


近十年是我国麦区赤霉病发病最严重的十年。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这与耕作制度改变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的秸秆还田能够保护环境,也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但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秸秆还田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之前我们提到麦区中病原菌的数量庞大,这就是由于病原菌可以在还田的秸秆上面存活和繁殖,这些秸秆给了病原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后,造成了我国雨区北移。例如长江、黄淮地区,过去小麦扬花期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雨水的,现在扬花期间降雨的几率比以前要大得多,这也为赤霉病提供了暴发的条件。
3月18日和4月3日,安徽省植物保护保护总站分别发布《2024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2024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预报分别指出:依据近期全省稻桩带菌率调查情况,当前的苗情、入冬以来的天气和3-4月份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呈重发态势,自然发病面积4100万亩;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约4100万亩,集中显症期在5月上中旬。

2024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

 

3月中旬,我站组织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专家组成员,集体会商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依据近期全省稻桩带菌率调查情况,当前的苗情、入冬以来的天气和3-4月份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呈重发态势,自然发病面积4100万亩。

一、预测依据

1.气 温回升有利于菌源增加。受前期平均气温偏低影响,当前赤霉病病菌子囊壳形成速度较慢,数量偏低。近期调查,稻桩枝带菌率全省平均为1.3%,一般为0.4%-2.7%,较上年同期相近或略偏低,其中南陵县、泾县、望江县、寿县、全椒县、枞阳县等地区带菌率为3.2%-8.7%,略高于其他地区。玉米秸杆带菌率为0.1%-3.5%,较上年同期略高。随着春季气温逐步回升,适湿高湿的田问小气候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菌源量的增加。

2.田间湿度有利于病菌侵染。去冬今春,沿淮淮北、江淮之间、沿江江南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多,田间湿度偏大,部分田块甚至出现积水,易出现渍害导致植株抗性下降,适宜病菌侵染蔓延。

3. 寄主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全省小麦主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加之,前期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以及3月底可能出现的降温天气,引起小麦植株抗性下降,寄主条件总体有利于病害发生。

4.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据省气象部门预测,3月23日- 4月11 日江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气温较常年偏高,沿江江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气温接近常年;3月23-25日和3月30日-4月1 日全省有2次降温过程。自4月上旬开始,全省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进入抽穗扬花期,时问跨度长,易感病生育期遇雨几率大4月份全省常年有阶段性的降水气象,适温高湿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二、防治技术

针对全省小麦赤霉病重发态势,各地要落实“两控两保”(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防控策略,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原则,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具体防治技术详见《安微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帨农防指办函〔2024〕5号)。

 

2024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4月2日,我站组织15个小麦生产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召开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依据近期菌源、苗情、未来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大发生、穗期蚜虫和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中等发生,其它病虫害偏轻以下程度发生。

一、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约4100万亩,集中显症期在5月上中旬。

条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3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中下旬。

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4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600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根腐病、茎基腐病在淮北等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报依据

1.病害菌源充足,条锈病始见期与上年相近。近年小麦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在全省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广泛存在。近期调查,赤霉病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0.8%-5.7%,较上年同期增加7.5%-21.7%,其中寿县、贵池区、泾县、全椒县、当涂县等地带菌率为7.7%-15.3%,高于其他地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为0.2%-3.5%,较上年同期略高。小麦条锈病在宿松县零星发生,始见期与上年相近。

2.田间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小麦群体偏大,部分田块追施氮肥量多,造成田间郁闭;受前期降水偏多的影响,当前田间湿度偏大,易出现渍害影响根系活力,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3.多降水的气象条件对赤霉病、条锈病等发生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4月中下旬有2次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16-18日(全省)和25-27日(淮河以南)。全省小麦主体抽穗扬花期时间跨度长,遇雨几率大,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和条锈病等病害发生流行。

4.寄主条件有利于病害和虫害发生。全省小麦主栽品种多不抗赤霉病,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抗性不强,有利于病害侵染。孕穗至灌浆期的小麦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于蚜虫增殖和粘虫为害。虽然当前蚜虫总体数量较低,但由于蚜虫增殖速度快,条件适宜时蚜量将快速上升。

三、防治技术意见

(一)发生形势与防治任务

预计今年全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300万亩次,需防面积约1.1亿亩次。

(二)防治技术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以预测预报为依据,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针对全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态势,落实“两控两保”(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防控策略,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

(三)技术措施

1.防治技术。各地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制定最佳防治适期。淮河以南麦区4月上中旬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见花打药),主治赤霉病,兼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沿淮淮北麦区4月中下旬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主治赤霉病、蚜虫,兼治白粉病、锈病、吸浆虫、粘虫等。淮北中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第一次防治后5-7天再防一次,淮北北部可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防治。高感品种扬花期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抽穗期。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

2.化学防治

(1)防治指标

蚜虫800头/百穗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普治。

(2)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可选择对赤霉病防效好、毒素控制作用较强,同时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穗期病害的高效药剂(具体可参考《安徽省2023-2024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第一次用高效药剂比例要达50%以上,且推荐上限用量施药,确保防控质量;第二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对苯丙咪唑类药剂抗性水平高的地区,禁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单剂及复配制剂。

 

4月3日,江苏省植物保护总站发布《2024年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意见指出:综合分析小麦品种布局与抗性、苗情长势、穗期天气趋势、病害抗药性与田间病虫基数等因素,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将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在沿淮及淮南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预计偏重流行风险面积超过2000万亩;白粉病中等发生,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偏重发生;锈病偏轻发生;穗蚜中等发生,淮北局部偏重发生;粘虫轻发生。

 

赤霉病。预计在沿淮及淮南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重发区域主要在苏南、沿江、里下河、沿淮、沿海南部麦区。预报依据:一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2023年秋播我省小麦种植品种数量多。淮南中感品种种植面积占27.5%,沿淮、淮北地区主栽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弱,感赤霉病品种数量占90%以上、种植面积比例达98%以上,其中高感品种种植面积达49.1%。二是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易感病期长。去年小麦播期长,越冬以来先后遭遇3次大范围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田间小麦生育进程不整齐,地区、品种、田块间小麦抽穗扬花期差异较常年和去年更大,易感病期拉长,据部分地区典型调查,同一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将会达到10天以上,为近年少有,赤霉病菌侵染几率加大。三是田间初侵染源充足。3月下旬各地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全省平均2.3%,高于上年同期的1.7%,部分地区高达20%以上,且近期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子囊孢子大量繁殖,80%以上地区枝带菌率显著上升,部分地区平均枝带菌率是3月上中旬调查的5倍以上,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初侵染源远超1%的大流行指标。四是气候条件适宜。根据国家气象总局和省气象部门的分析,我省今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气象风险为近十年少有。4月降水量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较常年偏多0~2成,有4-5次降水过程,与大面积小麦易感病的扬花期高度吻合。加之田间群体密度大,郁蔽程度高,导致大部分地区平均相对湿度较大,利于孢子萌发侵染,十分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

 

赤霉病是对小麦稳产高产威胁最大的生物灾害,防控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事关夏粮丰收和全年粮食安全。各地要围绕“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赤霉病各项防控措施抓早抓紧、抓细抓实,狠抓监测预警、科学防控、服务指导和物资保障等工作,坚决打赢夏粮生产“虫口夺粮”关键仗,实现防病减损、控病减毒、提质增产目标。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预报精准度。监测预警是科学防控、精准防控、高效防控的重要前提。要加大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穗期重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加密调查频次、扩大调查范围,用好智能工具,准确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田块发生发展动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小麦扬花期是否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有直接关系,各地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做好小麦生育进程的监测调查,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小麦生育进程和抽穗扬花时期;要准确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变化,根据天气趋势及时修正赤霉病中短期预报;要全力做好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发布和汇报工作,严格执行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突发灾情实时报送制和信息网络汇报制,及时将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上报至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优化防控策略,提高技术科学性。要按照“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减量控害”的防控思路,统筹打好赤霉病、白粉病等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赤霉病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防控技术要点,在防控时间上,要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首次用药的关键时期,努力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在防治次数上,要根据小麦扬花期间天气条件和病害流行风险程度,决定防治次数;要坚持一次防治不动摇的刚性要求,流行风险高的地区第一次用药5-7天后用好第二次药,确保防控效果,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在防控药剂上,要优先选择效果优、含量高、安全性好的农药品种,加大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高效防病害降毒素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的推广应用力度,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要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白粉病、锈病可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氯啶菌酯、啶氧·丙环唑、氯氟醚·吡唑酯、唑醚·戊唑醇等药剂;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联苯·噻虫胺、噻虫·高氯氟等药剂;粘虫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要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kg,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kg。

三是强化宣传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要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基层群众防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农户紧抓农时、不等不靠、主动用药、科学防治。要创新宣传发动方式,既要用好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村组大喇叭等传统方法,也要做到守正创新,积极应用微信短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型手段,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方法结合,提高宣传宣传发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确保宣传发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村组农户。防控的关键时期,要结合 “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技人员下机关、进基层、踏田头,深入病虫重发区、技术力量薄弱区和苗情复杂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确保种植户能抓住适期、选对药种、科学防治;要强化防效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平衡展开。

四是做好物资保障,确保供应不断档。赤霉病等穗期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农药等物资需求加大,各地要发挥多方能动性,及早谋划防控资金和物资调度储备。积极争取防控资金,努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防灾减灾资金,尤其要用足用好中央“一喷三防”资金,及时开展赤霉病防控物资采购和作业补贴,要强化物资保障,做好农资余缺调剂,确保防控物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群众有药用、有好药用。同时要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规销售套装农药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农资市场管理有序,让群众用上放心药、安全药、高效药。

相关阅读
龙眼环割在几月份?有哪些方法措施?
西瓜缓苗期为何死苗
科学防治苹果缺钙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