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注意!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在褐飞虱上建议停用,吡蚜酮需重视抗性问题 |
来源:农资导报农药 2022-5-23 9:59:00 |
2022年,稻飞虱预计全国发生面积1.5亿亩次,偏重发生。白背飞虱在西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1.6亿亩次;褐飞虱在江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连年用药,导致稻飞虱抗性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褐飞虱 据有关省植保站反映,由于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连续多年使用,使用量已从6克(按有效成分计算)提升到10克(按有效成分计算),田间防治效果已下降到80%左右,应引起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机构的高度重视。 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吡蚜酮不提倡单独使用,要与其他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 白背飞虱 对策建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限制吡虫啉、噻虫嗪使用次数,轮换使用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灰飞虱 对策建议 在灰飞虱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毒死蜱使用次数,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治。 |
![]() |
![]() |
相关阅读 |
好方法:农药减量倒茬 |
2011年12月溴甲烷原药生产企业产量分析 |
细菌性病害发生面积扩大,未来细菌药市场预计有25亿元市场空间 |
![]()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