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毛豆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来源:网络    2019-10-21 17:58:00
    

    毛豆菌核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在各地均有发生,一般重茬地发病率为3%~30%,个别田块发病率达50%,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为大家总结了毛豆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农户们参考。

毛豆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为害症状:

    为害地上部,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以成株花期发生为主,主要侵染毛豆茎部,为害重。(1)苗期。茎基部水渍状,褐变,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枯死。(2)叶片。下部叶片先发病,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发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绿色,有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3)茎杆。主茎中下部分杈处出现水浸状病斑,后褪为线褐色至近白色,形状不规则,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后期形成菌核,病茎髓部变空。(4)豆荚。病斑水浸状,不规则形,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

    发生规律:

    (1)气候因素。该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2)栽培因素。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毛豆菌核病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实行宽行双条播等措施,推迟田间郁闭时期,可减轻发病;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合理轮作,避免毛豆重茬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间作,应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稻产区发生该病可用水旱轮作,以减轻病害;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发病田块收割后要及时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cm以下的土层内。(2)化学防治: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800~1200倍液,或50%复方菌核净1 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 1 000倍液喷雾、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1 500~2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700倍液,或40%治萎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 600倍液,于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隔7~10天再补喷1次。

相关阅读
怎样防治茄子病虫才能确保健壮生长
黄瓜苗期控旺技术是什么?
台湾青除草的田间经验分析总结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