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杀-80%烯啶吡蚜酮
【成 分】: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
【剂型】:水分散粒剂
【规 格】:6g*800袋
【作用机理】
A、吡蚜酮
1、成分先进:吡蚜酮是一种新型高效成分,专门作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吡啶杂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安生、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农药发展方向,是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重点推广成分。
2、防治高效:飞虱等害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但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褐飞虱、灰飞虱、蚜虫、白粉虱、烟粉虱等仍有独特和高效的防治效果,对白背飞虱效果较差,可用于多种抗性害虫的防治。
3、高度安全:因吡蚜酮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4、机理独特:吡蚜酮作用方式独特,不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作用特点是抑制害虫取食行为的神经中枢,通过影响流体吸收的神经中枢调节而干扰正常的取食活动,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且该过程不可逆。试验表明,害虫接触药剂2小时后,取食活性降至10%以下。但由于害虫是口针阻塞、饥饿而死,所以见效时间较慢,需三天以上。
5、内吸传导:吡蚜酮具有强烈的内吸性和传导性。能穿透植物的薄皮组织进入作物体内;可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上下传导,向上传导至顶端、向下传导至根部,从而产生出色的保护效果。
B、烯啶虫胺
1、烯啶虫胺属烟酰亚胺类,是继吡虫啉、啶虫咪之后开发的又一种新型产品。具有卓越的内吸性、渗透作用、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白背飞虱、白粉虱、蚜虫、梨木虱、叶蝉、蓟马的升级产品。
2、烯啶虫胺性能优异,该品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对各种飞虱、蚜虫、粉虱、水稻叶蝉显示卓越的活性,并同时具有高效、低毒、内吸、无交互抗性、对作物无药害等优点,广泛用于水稻、果树、蔬菜和茶,可防治多种害虫,但对水稻褐飞虱防效较差。
【主要特点】
A、配方独特,含量高:燕化扫飞将吡蚜酮和烯啶虫胺进行了科学的复配,其中吡蚜酮含量高达60%(同类产品多为25%);烯啶虫胺含量高达20%(同类产品多为10%),复配之后的含量更是高达80%,是国内目前单剂和复配剂的最高含量。
B、剂型先进,使用方便:扫飞的水分散粒剂(同类产品多为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是国家鼓励推广应用的先进剂型,环保安全,利用率高、不浪费,分散性好,悬浮率高,药液稳定。
C、优势互补,共毒增效:吡蚜酮持效期较长但速性较差,对褐飞虱效果好但白背飞虱效果较差;烯啶虫胺速效性好但持效期差,对白背飞虱效果好但对褐飞虱效果较差。燕化扫飞巧妙的结合了二者优点,弥补了各自不足,共毒增效作用显着,共毒系数达到了145.
D、强烈内吸,双向传导:燕化扫飞具有强烈的内吸传导功能,可以被作物各部分吸收并上下传导至嫩叶、嫩芽、缝隙间,可有效杀死隐蔽性较强的刺吸式口器害虫。
E、效果优异,性价比高:燕化扫飞效果明显大于吡蚜酮+烯啶虫胺,成本低于吡蚜酮+烯啶虫胺,体现了燕化扫飞的高性价比和充分为农民朋友着想的宗旨,降低了农户的用药成本。【针对作物】
1、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等害虫;
2、蔬菜--白粉虱、烟粉虱、蓟马、蚜虫等害虫;
3、果树--白刺粉虱、黑刺粉虱、蚜虫等害虫;
4、棉花--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害虫;
5、小麦--蚜虫、灰飞虱等害虫;
【防治对象】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黑刺粉虱、苹果蚜、桃蚜、白粉虱、烟粉虱、蓟马、蚜虫等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
【使用方法】
作物 防治对象 防治指标 使用方法
水稻 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 未发生或轻微发生,即飞虱小于1000头/百丛水稻 亩用1-2包,1包1桶水
达到防治指标-大发生,即飞虱1000-3000头/百丛水稻 亩用2-3包,1包1桶水
大发生-暴发,即飞虱3000-5000头/百丛水稻 亩用3-4包,1包1桶水;混配适量敌敌畏或斯达速
暴发以上,即飞虱大于5000头/百丛水稻 亩用4包以上,1包1桶水;混配大剂量敌敌畏或斯达速
蔬菜 白粉虱、瓜蓟马蚜虫、烟粉虱 1-2包1桶水,均匀喷雾
小麦 灰飞虱、蚜虫 2-3包,1包1桶水,均匀喷雾
棉花 烟粉虱、蚜虫、蓟马 2-3包,1包1桶水,均匀喷雾
果树 蚜虫、黑刺粉虱、苹果蚜、桃蚜 2000-3000倍液喷雾
【注意事项】
1、本品为高含量成分,使用时应采用二次稀释法将药液完全溶解后进行喷雾使用。
2、防治稻飞虱等害虫最佳防治时期为若虫发生盛期使用,重点喷施水稻中下部。